五轮游戏后,
他认识了所有的女生
《金华晚报》9月16日讯(记者 董金姣)“我很惊讶。”谢昊坤是浙师大行知学院文学分院15届英语三班的一名大一新生,全班25名同学,他是唯一的男生。得知自己是班里的“国宝”,他感觉很神奇,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他跟自己说,“顺其自然”。
9月9日中午,谢同学跟班上其他24名女生一起参加了一次特殊的班级活动———朋辈心理团辅。据了解,这也是浙师大行知学院的一种特殊迎新方式。
心理游戏让大家认识了
团辅分5个环节,由一个又一个游戏组成,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不经意间忘了自己的羞涩,记住了同学的名字和笑容。
“大风吹”,吹什么?这一环节重在破冰,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相遇了,离开家人,遇见了新的同学和“亲人”,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缘分。
“滚雪球”,滚的不是雪娃娃,而是每位新同学的名字。在“棒打薄情郎”的小惩罚中,记住你的名字,你的笑容。这一游戏让气氛慢慢活跃。
“我的团长,我的团”,按照一定的分组规则,同学们分成多个小组。商定主题,取好名字,喊出口号,亮出每个同学的想法。
“一笔画”,是指小组成员之间不进行任何交流,按顺序,每人画一笔,画两轮。游戏启示,人与人的沟通可能会存在误解,但只要积极沟通,误会并不可怕。
最后环节是“大力士”,大家围成一个密集的圈,坐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一直走下去,看看团队能坚持多久,能走多远。该游戏目的是突破自我,感受团队的力量,增进班级吸引力与凝聚力。
几轮游戏下来,记者看到谢同学慢慢地少了拘谨。他对本次活动的真实感受是,前面几个环节都很好,能很快认识同学,就是最后一个坐大腿的环节,还不能完全投入,毕竟自己要坐的是女生的大腿。
朋辈心理团辅比班会更有趣
当天给这些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团辅的并非专业的心理老师,而是两名大二非心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是我们老师来上课,学生可能会有压力,让跟他们年龄差不多的学长来主领这次活动,会更轻松一些。”该院学工部的周大根老师,是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也是本次大一新生朋辈心理团辅活动的“幕后大佬”。当天学生们在玩游戏时,他悄悄地站在后面观察。
据了解,今年7月,浙师大行知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周大根是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副主任。
记者了解到,今年行知学院共有1760名新生,9月5日开学报到,6~8日49个班的大一新生基本完成了朋辈心理团辅。“刚来的时候,所有的人几乎都不认识,真的很感谢这场活动,大家一起玩,很开心,好像大家就是一家人一样,成为相识多年的好友。我相信通过今天这样的活动,我们这个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团结。”这是该院一名大一新生参加活动后的感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中心,到了大学后,都要靠自己了,这种‘断崖式’的变化,有些学生可能会不适应,有戒备心理,也不知道怎么跟同学相处。”周大根说,开展朋辈心理团辅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刚进校园的新生尽快熟悉起来。一般来说,共事过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产生更深的感情。以前,班里老师会开入学班会,同学依次介绍自己,这确实是一种相互认识的方法。不过,这样的形式可能会有些单调、枯燥。而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彼此,同时形成班级凝聚力,效果则是简单易行、轻松有趣且印象深刻的。
遇到困惑,“朋辈”就在你身边
周大根说,朋辈心理辅导是该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该院将构建“逐级培养,逐步提高”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三级”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督导员。三级心理人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学院面试产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班级心理委员中选拔,朋辈心理辅导督导员从朋辈心理辅导员中选拔。
“他们是老师了解学生的触角,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连续性。”周大根说,大学生活跟中小学不一样,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否正面临一些困惑,相比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更能及时了解到情况。学院也会对三级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展开相应的专业培训。目前该院已有39名朋辈心理辅导员,10名朋辈心理辅导督导员。
吴妙妙是该院一名大三学生,学的是金融专业,在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担任副主席兼朋辈中心主任,也是10名朋辈心理辅导督导员中的一员。她说,平时自己疏导比较多的有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学习压力、恋爱受挫等。“我们目前还不是专业的心理人员,但同伴有困惑,我们会及时倾听,给予支持。如果超出我们能力范围了,会及时反馈给老师。”
周大根说,朋辈心理辅导其实是一种全员参与、自我教育的心理支撑,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遇到问题了,不要害怕,学校有地方可以让你去求助,有人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链接: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15-09/16/content_1614376.htm
编辑: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