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7月2日讯(记者 张一诺 通讯员 谷芳 吴佳)2012年,电视剧《甄嬛传》红透大江南北,时隔四年,再度提起它,许多人依旧会津津乐道。
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原著作者和编剧流潋紫(原名吴雪岚),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而《甄嬛传》则创作于她的大学时代。
其实,这里走出的远远不止一个“流潋紫”,短短10年时间:国内最优秀的青年诗人之一、与著名诗人臧棣和于坚一起获国际华文诗歌奖的许中华、中国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吴洲星、女生魔幻小说第一偶像作家王羕蓉、签约在晋江文学原创网的解琴绮、90后作家榜单作家后博寒、新秀作家祝含瑶、《魔兽》同题材原创网络小说作者孙超、《诗剑情侠》网络小说作者蒙展翔……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作家”进入文坛,10年积淀,行知学院自成一派,打造出颇具特色的“学生作家群”, 目前行知学院学生公开出版的文学专著已近30部,累计发行作品数百万册。
“不但要喜欢写,写出来还要试着去投稿”
老师同学的鼓励让《甄嬛传》得以出版
今年4月16日,吴雪岚、吴洲星、后博寒、王羕蓉等知名青年作家校友回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了母校60周年校庆,同时受邀参加了行知学院青年作家论坛,同在座的师生分享了在行知学院求学时的创作故事。
“现代青年创作的通病是敢写、愿意写,但却怯于发表分享。” 吴雪岚从自身经历谈起,鼓励青年学生要敢于尝试。“我在师大读书的时候,学校的文学氛围就很浓厚,大家也喜欢创作。” “老师上课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但要喜欢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还要试着去投稿。”最初,《后宫·甄嬛传》系列小说只流传于网络,幸得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才有了后来的出版。现今,她的《后宫·如懿传》也即将开拍成电视剧。
吴洲星自述在金华度过了她的金色年华。在国内,少有高校设置儿童文学专业,“很幸运在师大遇到了儿童文学,在方卫平等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吴洲星说,“文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滋养和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陪伴,此后的时光里别无他求,愿一生与它相伴。”
王羕蓉(笔名沧海·镜)讲起自己最初写作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时不被老师与家人看好,但是她坚信“梦想是不会逃跑的”。在行知求学时,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坚持写作,在网上连载后出版,毕业后继续坚持创作,现已出版二十多本小说作品,累计销量逾百万册。
文学土壤里萌生的新生代
近几年,行知学院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学生作家常引起社会的大量关注。2013年,金华当地媒体便报道了我院学生作家祝含瑶,如今她已是浙江师范大学校刊《新黄金时代》的主编,作品《对窗》被收录于《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主笔《倪永潮传》。她说她在大学里遇到了一群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他们都很有个性,很独特,对创作也很坚持。”学院老师对她的创作也十分支持和关心。“俞敏华老师介绍我认识了《青年文学》等刊物的编辑,让我能同他们交流。”
今年,一部在江山文学网发表的武侠小说《诗剑情侠》,让大众知道了笔名为水秋棠的武侠小说作家蒙展翔。他目前是行知的一名在校生,酷爱写古风诗词,爱看古韵文学,修文习武,向往古人的琴棋书画、戏匠花医。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在学校的图书馆进行创作。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给予了他丰裕的知识储备,学校的一草一木也给了他无数灵感。新月湖边上的小树林里一处由假木桩围成的休憩处,被他挪进了小说里。“我想象这些木桩都是一个小机关,同湖底的一个大机关相连。这个我要写进小说里,在主人公冒险的一个环节中。”
而近期,因《魔兽》电影首映,让孙超的同题材小说再次备受关注。这个32岁的湖州小伙子,毕业于行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前,当他听说《魔兽》电影要上映,就萌发了创作同题材小说的想法,他将大学里写的文稿找出来,以魔兽为主题,结合大学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在贴吧中更新,受到无数粉丝的追捧。
开课程 建社团 请专家
构建平台助推文学创作
在师大浓郁的人文底蕴熏陶下,行知学院注重特色培育,在夯实第一课堂,着重“实基础、厚素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三课堂,强化能力培养和兴趣激发,推进“三课堂”联动培育。
创作灵感固然重要,但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理论基础,想要写出好文章还是很难。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复合)两个中文专业,为学生的文学创作夯实基础。同时,注重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写作课程训练,撰写读书报告、短篇文学创作等,进一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作欲望。学院还开设多元化类型的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学科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每个学年的短学期为学生进行写作实训,并开展文学作品展示周等活动。
依托文学创作与评论社、文谭社等文学社团,开设学分制班级,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给学生以开放、宽松的创作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据悉,不少学院培育出的青年作家都是在文谭社、文学创作与评论协会等社团的影响和培养下走出去的。学院通过开展语言文化节、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文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了有写作特长的学生。
早在青年作家研习所成立之前,学院就常聘请兼职教授、邀请知名作家开展学术讲座,如行知论坛、人文素养大讲堂、名家创作交流会、读书会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晓航、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严红枫、《青年时报》常务副社长史健、《青年文学》主编张菁等均受邀做客,与青年学生分享创作的感悟。
60周年校庆期间成立的青年作家研习所,是学院积极推进作家和评论家培养方面开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院青年作家群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素质培养与创作实践“并驾齐驱”
大学生活是充满梦想的生活,只要努力梦想总会成真。行知学院,正是通过树立典型、建立良好的创作氛围,让不少的在校生有了“创作理想”,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王嘉良教授在做客学院文学创作交流会时就曾指出,“创作是厚积薄发后的自然流露”,即强调文学创作应是无功利且自然的。因而,对于还未曾真正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算是最容易发散无功利灵感的一段时光,也较容易促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与评论社的指导老师俞敏华说:“要走得有底蕴,训练最初可以由模仿开始,锻炼自己的技巧。”
学院成立了求知通讯社,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了一批热爱文字写作和热爱新闻工作的学生。自2012年,共有1000余篇外宣报道见诸《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湖南日报》《金华日报》《青年时报》等纸媒以及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
“青年作家群的形成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更是行知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重要凝练,也是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合力干事、共创特色的重要体现。”院长卜月华说,“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是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将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融知识、能力和素养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与设计专业等四大专业群。二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砥砺和凝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拓展第二、第三课堂,充分发挥青年作家研习所指导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人文素养熏陶、写作能力训练,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努力营造浓郁厚重、活力和谐的创作氛围,进一步亮化大学生作家群等特色品牌。”
链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6-07/21/content_2318496.htm
编辑: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