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各部门:
为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积极迎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创新高等教育课程模式,重塑新型数字智慧课程和未来学习方式,以AI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我院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实效,经研究决定开展“数智课程”建设。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
1.“数智课程”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课程建设与运行,细化知识颗粒度,具象知识网络,扩展资源手段,提高课程学习自适应性,融合形成的多路径、个性化、智能化新型课程模式。
2.数智课程包含数字融合课程和数智提升课程两类,课程遴选实行“推荐+评审”制度,由学院予以资助建设。
二、立项范围
1.立项课程须为纳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在申报建设前已经过2个学期或2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
2.数字融合课程:课程一般为尚未建设数字课程资源,且课程内容、受众对象、教学方式适合采用在线教学、AI辅助的课程。
3.数智提升课程:原则上要求必须为运行1期以上的MOOC或SPOC课程,课程在线资源建设完善(原则上需有自建课程资源),基本覆盖课程知识点。优先支持省级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
4.2019-2022四年立项课程检查结果为不合格、撤项、延期的,相关负责人原则上不得主持申报。
三、建设内容
1.数字融合课程
1)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按照《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MOOC/SPOC课程基本标准》(附件3)进行规范建设,1学分课程微视频不低于240分钟。
2)知识图谱建设:1学分建设不少于80个知识点。
3)AI技术赋能建设:建设基于大模型的AI智能问答,使用生成式AI功能生成数字人视频、考试测验试卷、题库等教学资源,将AI助手、数据追踪分析等功能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建设与运行的智能化,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数智提升课程
1)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对原有课程视频进行更新和完善,整体视频个数更新不少于30%。
2)知识图谱建设。每门课程建设不少于100个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知识图谱的建设需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搭建知识图谱、问题图谱、目标图谱三层图谱框架。
②知识图谱展示:可以直观地将知识图谱建设的成果进行呈现,其中每个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知识点简介、知识点结构。支持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知识图谱的全局展示,提供学生知识点学习画像和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③各课程已积累的视频资源、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测试等各类教学资料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3)AI技术赋能建设: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四、建设执行与运行
1.课程建设。原则上课程建设周期10个月,应于2026年7月底前建设完成课程相关要素,2026年秋季学期开课。
2.课程运行。立项课程完成建设经教务部门备案,在学院指定平台运行(另行通知),满足运行要求后可申请转为MOOC,面向社会开放。MOOC上线需经各学院党委审核,填写《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MOOC上线审批表》(附件4),报教务部备案,方可运行。
3.课程验收。2027年春季验收。须完成一期教学运行,方可通过验收。
五、申报流程
申报教师填写《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数智课程建设申报表》(附件1),各学院(部门)填写《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数智课程建设申报汇总表》(附件2),于10月20日前提交学院教务部,电子稿发送至邮箱3143845102@qq.com。逾期不再受理。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教务部
2025年9月30日